利用方志资源认知脚下土地

时间:2015-11-19 | 热度: | 来源:

                                               ——关于乡土教育的一点认识

                                                                                                                            高叶青

 

    提  :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展乡土教育、培养国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方志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是开展乡土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编写时,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拟定合理的体系、突出地方特色、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贯穿继往开来的精神主线、打破狭隘的地域束缚。此外,建设乡土博物馆也是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乡土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认同感,更能激发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方志资源  乡土教育  乡土教材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对我们所产生影响的变迁并不局限于世界的某个地区,而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情人节这一天在许多大中城市,与玫瑰价格疯涨、巧克力热销相比,传统的七夕节却显得黯然失色。西方文化固然有我们可以学习之处,但是如此一味地追求西方潮流,也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甚至是对于本土文化怀有自卑感。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有一种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隐含着个人以至民族“失根”的危机。在这种状况之下,开展乡土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乡土教育,使学生从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居住的乡土,使其产生关怀与认同乡土的感情,并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乡土环境,让学生从小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爱家乡,从而奠定民族之根,抵御全球化的侵蚀。

    乡土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是儿时陪伴我们成长的土地、天空、山峰、溪流、物产等元素,是浸润我们的心灵、延续我们一生记忆的地方。乡土教育以普及乡土知识为手段,是探索我们的周边世界,熟悉我们赖以生活的地方的重要方式。乡土知识,是指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它来自一个区域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涵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方志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进行乡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传承本区域文化,让新一代学习和了解本区域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收区域文化的智慧,增强传承和弘扬本区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国向来重视对民众的历史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均开设有各类历史课程,但大都是中外通史或者专门史。学完之后,学生普遍反映对历史的了解过于宽泛,如果就某一问题深究,就知之甚少了。至于对本省、本市、本县甚至本乡历史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就要对家乡的历史即乡土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古为今用,更加高效地为家乡服务。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乡土知识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利用方志编写科学合理的乡土教材则是问题的关键。对当地方志进行深入挖掘、规范整理,在“大历史”的基础上利用方志编写专门的乡土教材,将省、市、县各级行政单位的历史具体化、生动化,从中提炼有关教育、农业、旅游资源等专题,例如可以将当地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矿产、古老的文化、著名的人物以及历代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等资料整理出来,编纂成乡土教材。这样做,既有利于乡土教育,又可以切实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编写乡土教材,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得到一方民众的认同,不能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深层挖掘整理乡土知识,编写准确可靠、客观公正的区乡一级地方志。以地方志为基础编写的乡土教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传播真正的乡土知识。

    第二,编写乡土教材,应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乡土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从儿童教育阶段就开始抓,而捕捉到有意味的、美的事物,是儿童乃至成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乡土文化教育需从美育入手。要想在乡土文化教育中更好地贯彻美育原则,那么乡土文化教材的编写就应该采取文学手法,纯熟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段来描述和展示乡土文化的内容,尽量避免表达方式机械呆板、平淡乏味,这样才能在儿童和少年的心灵间激起强烈的感情效应。

    第三,编写乡土教材,应拟定合理的体系,突出地方特色。每一部方志,都是该地区独特性的展现,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独特性,突出地方特色。例如可以将民俗、谚语、神话故事、物产、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分门别类进行编排,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有利于民众接受。地方精神与视野全球化的时代下,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分野渐渐消融,如何让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以及思维,是新一代乡土教育的一大挑战。有了认识乡土的基础,才能够对整个地球的事物有较为完整的了解。乡土教育的范围极广,所以乡土教育素材必须经过有系统、有目的的整理、编排与筛选,才能成为完整的乡土教材。编写乡土教材时应重质量,千万不可让乡土教材沦为无意义的数据库。

     第四,编写乡土教材,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方志中的旧志大多采用文言文撰写,与现在通行的白话文有较大区别,这就要求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化,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第五,编写乡土教材,必须贯穿继往开来的精神主线,打破狭隘的地域束缚。乡土教育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绝对不能局限于古人、古物、古事,应该继往开来,不仅介绍过去的事物、现在的事物,也必须对未来的乡土有期许,引导学生能够做出对家乡有益的事情。乡土教材也千万不可局限于某地,因为这个地方的居民一定是和别的地方有来往、有交流的,乡土教材应该要能够把从乡土到全球的视野打开来,让乡土与全球做循序渐进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具有“地方精神、全球视野”与“尊重多元文化”素养的学生。

   编写地方志或乡土教材都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它能唤起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敬意,将“向民间学习”的口号变成现实,它促使民众更加珍惜祖先身体力行、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受众而言,接受了乡土知识教育的民众,会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认同感,更能激发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的民族精神。从小接受过良好乡土知识教育的人,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其自身携带的文化传统都会助其一臂之力,使他面对异地异文化,有更强的包容性、更快的适应性。

    除了编写地方教材之外,开展乡土教育还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制定教育政策,鼓励发展乡土教育,这是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乡土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乡土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更需要培养他们的乡土意识,在培养他们参与各种各样国际事务的信心和勇气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作为乡土社会一员所具有的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和心理联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更有利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无论是面向世界还是面向乡土都更有意义。其次,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乡土博物馆。乡土教育不但要在学校推行,更应在社会推动,而建立富有特色的地域博物馆是非常好的办法。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缺乏本土特色,与本地居民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少关系,未能将博物馆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没有成为校园以外重要的教育场所。从乡土教育角度看,不管哪个地区,博物馆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体现了地区历史文化的底蕴。因此,一定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争取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居住地的身份认同。

    乡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载体,乡土教育是传承与创造乡土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与途径。乡土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增进国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激发乡土意识、产生乡土认同。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必须符合受教者的生活经验和与地方乡土文化相结合,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情境学习的教育。乡土教育着重在人的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依归,以培养乡土感情及乡土意识为宗旨,进而爱乡、爱土的爱国教育。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国早期的一批经典志乘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又编纂出版了大量的新方志,这些志书不仅是陕西,而且也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和史料宝库。认真搞好方志的整理研究,充分发挥方志的作用,对于发展各项事业,促进教育、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含光南路177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邮编:710065)


版权所有: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源市沁园中路435号(交通银行大楼11楼) 邮编:459000 电子信箱:jyszb@126.com
电话:0391-6930188 技术支持:济源市煜智网络有限公司(0391-66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