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州历史文化包括王屋山道教文化、舜乡文化和邵原本土文化三部分,根据《济源市历史文化》一书的要求,这里以撰写邵原本土文化为主。
一、邵州史记
1、区位与地望古邵州东起轵关,西至晋南西太平,北及析城山,南濒黄河,处东径120度,北纬35度的地方,位于中条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华北平原西端,属黄河谷地两侧,海拔200——500米的黄土浅丘带,总面积约五千五百余平方公里。今邵原为古邵州州治之所。北倚群山,自东至西有天坛山、灵山、待落岭、鳌背山、斗顶、西边天等群山秀峰,巍峨挺拔,皆为邵原所生,如画如屏,也因邵原而名,惟妙惟肖;南襟黄河,有天险之因,天然照壁,伏牛山隔岸矗立。境内东阳河、西阳河、东茶房、西茶房、东阳村、西阳村、南李洼、北李洼……,河流村庄名称,东西南北对称,方言俚语,民风自成一体,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不是大自然情有独钟,焉有造化之奇、之妙。
2、历史沿革邵原,殷商为召方侯国都邑,东周为畿内之地,召公采邑徙封于此,东汉设邵亭,北魏设邵郡,唐改为邵州,辖长平(今王屋)、清廉、白水(垣曲)、西太平四县,中唐废州,先后设邵伯、邵原、王屋诸县,宋、元沿袭,明清两代设巡检司署,清康熙设衙,代替县制执事,民国初设为济源县第七区,1943年建立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1947年并入济源县,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建镇至今。
3、古州史话
(1)杀诸郫邵
春秋时期,晋国襄公死后,在嗣立问题上重臣们发生矛盾。赵孟要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而狐射姑则要立在陈国的公子乐。赵孟派先蔑带100精兵埋伏于郫邵,待狐射姑将陈国公子乐迎回,途径郫邵,遭先篾伏击,将公子乐杀死。
(2)齐庄公伐晋兵戍郫邵
齐庄公伐晋,兵至新安分为数路:登太行,入孟门,在晋的沁水一带双方交峰,死伤甚众,血水成河,尸体阻住了少水(木方口)。并派重兵战领郫邵,虎视耽耽,欲进攻晋国。
(3)平叛与设立邵郡
北魏时期,别将裴庆孙领兵在封门口击败了造反的川人(四川人)。封门口(那时叫轵关)为太行八径之一,地势险要,拟凭借这一天然屏障,确保北魏安定。随上奏在此建“邵郡”,魏明帝不但批准了奏章,而还委裴任邵郡太守。
(4)东西魏争夺邵郡
邵郡地处要冲,东西魏争夺趋频。西魏杨剽奉命夺取东魏,剽与邵郡白水县令、豪绅王覆檩密约谋划,会兵3000拔邵郡。
(5)生擒北周大将杨剽
北齐大将斛律光率步骑两万于封门口,南北筑起“长城”200里。太尉娄睿大破北国军,生擒北周大将军杨剽。
(6)岳飞收复王屋县
南宋、金时期,王屋县(邵镇)多被金人占领,宋黄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派部将梁兴、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裕、申依准等带兵沿太行山、中条山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失地。于当年七月初一收复绛州、垣曲,初四日到达孟州的西阳、邵原。莫儿军(金军)张太保带兵六十人向岳军投降。十三日晨,东阳寨上金军见岳家军即速弃寨逃窜。
(7)北寨驻扎明朝军队
明崇祯年间,地处晋予两省边陲的邵原,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贼盗、土匪云集,抢掳频繁,民不聊生。那时钦差分守河北监军道按察副使兼右参议袁茂林目睹此景,特挪移廪储给谷一百三十石,捐输余俸15石,命千户李世输率步兵在邵原北监修一寨五门,暗挖地下藏兵通道,月余工始告竣,遂派六十名官军进驻营寨,日夜加紧操练,以防匪盗扰民。
(8)李闯王驻军北寨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起义军北上攻明,路经邵原驻扎北寨,粮饷不足,战事危急。北寨大户李世汉慷慨捐粮百石,助其北上歼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特派人赐送李世汉两尊“金人”,以作酬谢之礼。 “歇马店”也由李自成军马在此驻扎而得名。
(9)邵亭书院
清朝光绪年间,邵原巡检司署长官童梓彦为官清廉,爱民惠政,将自己多年俸禄积蓄修建设学堂,是为“邵亭书院。”邵原像郭风岐、李绅、卢宗章等秀才,均多年在此任教讲学,书院自此以后,为邵州培养许多优秀人才。
(10)北寨干训班
1938年4月,按照中共中央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中共北方局指示,“占领析城山、王屋山等于占领整个华北。”于是晋豫边特委派聂真、薛迅、唐天际等到邵原宣传抗日,在北寨关帝庙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来自济源、沁阳、垣曲、邵原、王屋等地数百名爱国青年在此受训学习。期满后,一批学员参加“唐天际抗日支队”,奔赴抗日前线;一部分到延安抗大学习。北寨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1)西阳河中日大战
1938年夏天,日寇已占领整个华北。日寇铃木师团20000多人企图从沁阳西进直奔太原,国民党抗日将领卫立煌亲临垣曲莘庄,指挥14军3个师和38军17师等部共5万多人,部署了西阳河围歼日军之战。日寇进入西阳河谷后,南有黄河之阻,北有中条山之险,西有14军,东有38军,将日寇团团围困在西阳河峡谷中。战斗十分惨烈,仅在双庙南羊圈消灭日军一千多人。38军17师的大刀队夜袭驻芝方头村日军大本营,杀的日军鬼哭狼嚎;国民党军17师98团一营长呼品一带领全营200名战士在攻占前阳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捐躯,无一生还。有许多老百姓也死于那次战火,如邵原村逃难的翟小土一家5口人全死在日寇的刺刀下。战争从6月15号到7月3日共战斗十八天,打退了日军三次强大攻势。终给日军西进以重创,以显示中华民族与敌血战的英雄气概。
4、古镇风貌
邵原自古以来为古邵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汉唐达鼎盛时期,人口密集,市场繁荣,城廓也已具规模。东街有东寨门,西街有西寨门,东西寨门之上分别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东西寨门之内各有舞楼一处。三里长街中有骑街牌坊,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县衙门座落于镇中街北,南对邵亭书院,东有三公祠,西有汤帝、财神、火神、水官、阎王、延福院等庙宇群落;杨家祠堂、翟家祠堂、王家祠堂、李家祠堂、高家祠堂和清真寺,自东至西座落于大街两旁。古钟楼座落于延福院山门外庙古恋北侧。北寨关帝庙、南岭泰山庙、西岭黑龙庙、东寺沟、西寺沟,街东南、西北两塔环顾镇区;东有东酿泉、西有西酿泉;南河、西河护卫镇区,西南交汇南入黄河。每逢二月二、四月十五庙会,东至王屋、下冶,西至垣曲古城,南至新安,北至阳城,方圆两万余乡民和商客云集古镇,肩挑贸易,互通有无。每每几台大戏助兴,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二、邵州山水
邵原山水,雄、险、奇、秀、幽,雄峰幽谷,奇石秀水,是山皆碧,有水皆清。
天坛山:系王屋山主峰,海拔1772米。于邵原镇正东13公里处,亭亭玉立,一峰独秀,唯于此观之,峰顶如“王者之屋”,舍此难有王屋山之名。因轩辕皇帝从邵原步行至天坛山祭天,更赋灵气,故而每逢三月三多有人徒步登山,朝顶祈福。济源八景之一“天坛倒影”奇观,确在邵原西边天多显奇观。
待落岭:海拔1893米,于邵原镇东北约11公里处。主峰双鹤寨鬼斧神工,壁立千仞,有1500余米岩龛走廊,内存长江以北罕见的唐代悬棺。山路崎岖陡峭,有望而却步的“老鼠梯”,经“流之不溢,汲之不竭”的一碗水,过“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铡刀缝,至45里平川跑马栈,更有蚂蚁螳、枪杆洼、急死谷堆、回耧地等有关张光斗揭竿起义的传说和遗存。待落岭主峰西侧王莽断壁峰,是由红色的片状沉积岩排列成的峭壁。恰似一堵高50米,宽12米,形似长方体的石柱。
鳌背山:海拔1937米,于邵原镇正北约20公里处。山体雄浑,巍峨屹立,其冠如鳌。每雨前雨后,总云雾缭绕,似游沧海。峰顶林木葱笼,松涛阵阵。大石头洼、仙人桥、乌龟石、鸡冠石、豹嘴窝、桃花寨、绣鞋龛、一线长寿水、驴头崖等传说如诗,景观如画。更有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神奇美谈。鳌背山怀抱中有多处洞穴,当地人都说是八仙洞。
斗顶:黑龙山主峰,海拔1997米,于邵原镇西北30公里处。四周如斧劈刀削。峰冠如斗,其山势北缓南陡,呈外力碰撞折断状,故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黑龙山墁坪至斗顶,是太行山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总面积1.5万亩,太行弥猴、金钱豹等珍奇动物亦常出没其间;星星沟涧深莫测,居深涧可白昼观天之星辰;且涧底清流潺潺,瀑布间有。黑龙潭、白龙池还记述着二龙反目的传说;赤峰寨、娘娘腰、梳妆楼,也述说着黛媚娘娘善行懿德;风洞迎客松、深秋红叶,诗情画意,景色迷人。
跌水崖:跌水崖瀑布位于邵原镇西北角史家腰村西一公里的浅山脚下。跌水崖瀑布是二叠瀑布,上瀑高约30余米,瀑布臂宽约20米,瀑壁略呈凹形。瀑流下有一深潭,深约2米,水色碧绿,全石为底,围长有40余米,潭中卵石光滑奇丽,鱼虾游嬉,清洌可鉴。潭旁芳草丛生,碧绿如茵。潭边有一全平台,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向外突出,延至悬崖,水经平台,聚合而下,形成二叠瀑布,高约四丈,喧啸冲泻于崖底,后平缓流入幽谷,经七沟河融入西阳河。
因跌水崖瀑布景色奇特,居镇区又近,到此休闲、游览者络绎不绝。又因崖顶溪水来处有一古寺,与镇东“东佛寺”相对,称之为“西佛寺”,来此焚香祈祷的善男信女也不乏其人。“西佛寺”与跌水崖相互映衬,更增加了峡谷崖瀑的神秘色彩。
银洞河:银洞河距邵原镇北10华里处,发源于豫晋交界的析城山,从鳌背山和待落岭两山峡谷中穿流而过。溪流自析城山由东向西流经通天幽谷小沟背后,由北向南环绕小沟背村与待落岭南沟之溪汇合向西流去,自凤凰台再由东向西淙淙而下,河床随山谷而走,经九曲十弯后从黄楝树村流入东阳河,全长50公里。银洞河,河床最宽处约30余米,窄处宽约10余米,溪水潺潺,清澈纯净。瓮口潭、簸箕潭、女娲沐浴潭、青龙潭、天盆潭、映光潭、太椅潭等延藤结珠,相映成趣,或清澈见底,或深不可测。沿河两岸山势陡峭,植被丛生,飞鸣啾啾。大石头洼、小石头洼、金鱼石、龙虎石、双石人、骆驼峰、凤凰台等点缀其间。更为神奇的是谷中之水,水中之石,或水流石上,或石在水中,或大如丘峰,中流矗立,或小若鹅卵,或蹲或卧,各呈奇状;其色泽或绿、或红、或白、或紫,这些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彩石,正是人们传说的女娲补天炼石之遗存。
高峡平湖:距邵原镇区15公里处的黄河马蹄窝至八里胡同一段黄河水域,环围邵原南境,约10公里之长,位于黄河小浪底库区上游。昔日黄龙咆哮,九曲十弯,滚滚东去;今日碧波荡漾,高峡平湖,静谧北岸。南边伏牛群山刀削壁立,倒影水中;北边群山俊秀,一道道丘岭伸入河中,犹如巨龙饮水。孤山峡幽谷竞秀,孤峰突起;孟良寨奇峰居险;毛公冢深藏水底;五里藏兵洞迷藏北岸。八里胡同载大禹治水的传说,禹治水,斧劈龙门之后,又斧劈八里胡同,疏导洪流。清河口石牛虽已藏黄河绿水深处,但仍传说着宋朝赵杨君臣寻找风水宝地的动人故事。
三、邵州遗存
1、古文物例举
新石器时代石斧,春秋战国时代石磨、红陶釜、铜带钩;西周时代铜簇,五代时白釉执壶;汉时代灰陶房,宋时代铜葵式莲纹镜;金代大铁钟,元时代钧瓷碗;明时代杂宝人物镜,清时代铜菩萨像;等共计八十余件向世人展示。其中22件收藏于河南省文物博物院和济源市文物博物馆;其余大部分散存在民间;有一部分珍贵之品业已失落。
2、遗址:
(1)邵原村东北部金古坨土丘方圆二十余亩,多处发现古文化堆积层及彩陶片。据市文物部门考证,系裴李岗文化遗址。
(2)邵原镇东阳店村东南丘陵上,方圆约21亩,多处发现远古文化堆积层及彩色陶片,瓦砾、灰坑,据市文物部门考证,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3)邵原镇东阳村东北角,现仍遗存有长30余米,宽4米,高8米余的古寨墙,据市文物部门考证,为元代古寨墙。
(4)邵原镇马坡村东南观岭下,有蚩尤观遗址一处。因修济邵公路被毁,现已不复存在。据考证,原蚩尤观占地2亩余,大殿三间坐北向南,东西各一间配房。大殿东西两配殿各三间,舞楼坐南向北与大殿相应,舞楼东西两侧各有看楼三间。舞楼前原有一黑色巨石,据说石下有一深洞,可通观岭西侧。
3、古民宅院
(1)秦家宅院:居邵原镇郝坡村中,有一始建于清代古民宅院落,距今360年。座西向东,依山迎水,占地2亩余。宅院为一门两进四合院,7座主房,共23间,南北两侧裙房计24间,东西两院落间有过厅为通道。该房屋建筑均系土木立架结构,五脊六兽,方三丈五。院后有一堵高大的回音壁,壁中嵌一石虎,据传石虎会语。似鹦鹉学舌门前原有一棵千年古槐,大门两侧有两尊雕刻花卉图案石墩。
(2)宋家宅院:居邵原镇鸿雁村中(红院),也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民宅院,座北向南,依山而建,宅院占地面积约2亩。该宅院为大门与南房一体,一门三进三院,土木立架结构,房屋7座,共计21间,土窖4孔。其房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房后三一泉,树后泉水清澈外溢,古树枝叶繁茂,东西两干枝与主干巧成鸿雁展翅之势。故称为鸿雁栖落之风水宝地。
4、金代铁钟
金代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距今已800余年历史,原悬挂于镇延福院山门外钟楼之上。1940年初钟楼坍塌,钟现存于邵原镇广场。钟高2.5米,沿围5.5米,直径1.75米,厚0.15米,重约4.5吨。最上层匀布6个直径约0.10米的圆孔,顶部两龙盘踞为钟耳。中间铸两层20方格阳文,下方10个长方格内铸形态各异花卉,10个钟齿全为彩云托日图。钟体所铸文字,除个别字迹脱落模糊,其余倘清晰可辨,主要记载铸钟日期,都会首督临和资助的原王屋县24个村社乡民600余人姓名。“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以特大字体独居一格,右侧方格内书“修武校冠督临吴德宗、吴德茂、忠武校尉行王屋县薄尉完里元福,怀远大将军行王屋县令完颜篪○。”左侧方格内书有:延福院泰和元年六月十五日记。据民间传说,有“邵原钟声听王屋之说。
5、硅化木化石
位于邵原镇南约20华里的苏河南岸。有一根硅化木化石,由北至南向上,斜埋在河旁的山体之中,约数十米长。据村民讲南端有碗口那么大。北端裸露在外部分长3.9米,直径0.72米。该化石石质似石灰岩,呈灰黑色,其表面树木纹向纹理和其断面年轮纹理清晰可见,部分斑驳如参天古树的树皮。据专家称,这根硅化木化石十分罕见,它形成于两亿五千年前的二叠纪时期,是远古时期生物随地壳变化而巧妙结合且经漫长演变过程而生成,考古价值很高。在这里流传着南蛮人盗宝斩石龙的故事,并以及化石前后近一里河道石块上褐色斑点(传说中的龙血)和龙头沟(地名)相互印证。
6、悬棺
邵原镇东北约10公里处的待落岭南侧,有一山峰呈圆柱形,北侧与号称“四十五里跑马栈”的待落岭相接,南侧是百丈悬崖,地势十分险要,此称双鹤寨。双鹤寨东南侧悬崖绝壁中,有一自西向东的“石龛长廊”,高2米,深2.5米,长1500多米。在石龛长廊距东端100米处,置放一口棺木,棺木由木质坚硬的柞木打造,长1.93米,宽0.85米,高0.7米。棺内系一男性骨骸,现仍完整无缺。据说棺木原来是用铜链悬挂在石龛顶部,后因盗棺人盗宝,劫链置棺木于地,这就是传说的张光斗悬棺。
据说张光斗系邵原张半沟人,隋末聚众反叛,除霸安良,杀富济贫。唐初上待落岭为王,凭借铡刀缝、饿虎寨、老鼠梯等天险扼守山寨。唐贞观年间,官兵施“羊角计”夜袭双鹤寨,张光斗疑是天降神兵,被活活急死在“急死古堆”。
7、汉墓群
邵原村东北与白坡崖村西有一东西走向丘岭,当地称汉岭;邵原村西由史家腰伸展的两丘岭至菜园村高地称为高岭。汉岭和高岭两处据发现是汉代墓群。墓均由兰砖砌成,规模宏大,甚至有四进阴宅,建筑恢宏。墓内有大量的花砖、陶器、宝剑、铜币等古文物。由此可见,邵原至汉代已达鼎盛时期。
8、金沟藏兵洞
金沟村北距镇区15公里,南距黄河4公里,村南有一深沟壑,沿壑有一道长约5里的“藏兵土洞”。洞系东西走向,东端土壁高五丈余,洞口位于土壁中部,口径1.4米;洞体由数百孔土窑连接而成,洞高3米,宽3米;土窖与土窑之间均由土壁相隔,隔墙底部有一通道,仅容一人爬行穿过。每孔窑南侧均有一碗口大小瞭望口。东洞口入口处有一陷井,深约丈余。西洞口与西北部山间溪水相接。据传洞内有石磨、餐具、箭头、瓷碗等物。
据说藏兵洞修建于宋朝战乱年间,藏兵洞若一黄龙蜿蜒藏卧于黄土丘岭之中,东口似龙头与孟良寨遥望。
四、邵州传说
1、女娲抟土造人
女娲又称娲皇、娲娘、女娲娘娘,传说是人类的始祖。传说女娲从黄土高原醒后,从西边天(邵原西北角山名)向东走来,路过邵原故地,走到黄河边去洗脸。洗过脸后,若有所思,即依照水中自己的影子,用黄土抟起了人。随将那一只只泥人一放地下,这些小精灵便一一动了起来,活蹦乱跳,如翩翩起舞一般,庆贺自己生命的诞生。从此娲娘不再寂寞,只是一味地抟土造人。为防洪水再度伤人,干脆把重新抟造的人安置在高高的山上。现待落岭西侧,鳌背山东侧有一高50米,长500米的悬崖石壁上有万千光身娃娃。也有传说是女娲用藤条抽打黄泥造人时,用力过猛溅到山崖上而成光身娃娃的。
2、共工恕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苍天。
传说邵原西北黑龙山主峰斗顶,原称“头顶山”。此山即是被水神共工用“头”顶触而折断的“不周山”。“天柱折”后倾西北之“西边天”。斗顶山、黑龙山一带降雨量远大于其它地区,大雨酿发洪水,由东阳河流经黄背角、花园、东阳、逢石后直奔黄河八里胡同。在逢石一带酿成洪灾,天塌西北,水盈东南,“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给女娲子孙带来灭顶之灾。
娲娘心痛如焚,决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便“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淫止水”。随在西边天东侧,鳌背山和待落岭之间的银洞河炼石补天。现峡谷之中,巨石累出,或立或坐,或蹲或卧,各呈异状;其色泽或绿或红,或白或紫,不一而足。内中大者,几与丘山比高耳;卵石似红沙凝固而成,卵形之中又裹五色卵石,仿佛从火炉中熔出。
3、三山争高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玉皇大帝嫌下界普渡众生上天议事路程之遥远,意在下界选址建宫民用。几经巡查,决定在邵原东北方天坛山、鳌背山和灵山三山中选一为宜,但尚感山低不俊,灵气不足。于是玉皇大帝命王母娘娘下界督管三山长高。且以百日为期,日长夜停,如期山高者建宫。自三月初三比赛开始后,三座山按规则都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待百日期限将近时,鳌背山、灵山两山看各自远远低于天坛山,于是两山就日夜不停地猛长,灵山并示意让鳌背山放一暗箭,射于天坛山后背,以阻天坛上长。至今,天坛山背后仍有箭孔之洞穴。王母娘娘见三座大山都越长越高,越长越秀,鳌背山浑厚刚毅,灵山如娥飞舞,天坛山俊秀挺拔,有王者之风,娘娘心中暗喜。时至99日那天夜里,王母娘娘夜巡诸峰,突然发现鳌背和灵山两山违约日夜兼程,暗自偷长,故勃然大怒,随派天将,砍去灵山头,并用烧红巨鏊盖往鏊背山顶,唯天坛山守规日长夜停,深得王母娘娘厚爱,便禀告玉帝,在此建修宫殿,即为祭天之坛。至今天坛山后,灵山之下,仍有王母洞。自轩辕皇帝后,有历代帝王常有天坛祭祀之举,后人并在此修庙祭神。天坛峰邵原人称为老爷顶,并视为“观象台”。若顶上有阴云笼罩时,即称“老爷顶戴帽”,天要下雨了;若景物清晰可见,则是“老爷顶歇顶”,第二天准是好天气。
4、鳌背山的来历
古书载,鳌背山的故乡在东边约数亿里远的大海之中,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天崩地裂,女娲娘娘力擎苍天不塌,即“断鳌足以立四极”,遂天下大安。后因地壳大变动,高山为谷,大海为陵,几经沧桑变化,这头失足之鳌,便被漂浮抬升,太行山的南端。移居于邵原的北面,头西尾东,久居山顶向南窥视邵原之地,因此,这只巨鳌,被山上人称为拯救过人类的灵龟。
5、汤帝焚身祈雨
传说,商朝开国皇帝汤王在位时,长达七年天上滴雨未降,旱灾连年,民不聊生。汤王为此彻夜难眠,与众臣言:“吾当皇帝,本应泽民,数年没雨,何以为君。”于是对天许下重愿“如有天下,当雨浇火,若无天下,当自焚身。”于是决定射箭选址,箭落之地便为祀天焚身之处。话说一日汤王从历山射箭,箭从邵原北侧箭呼门山峰呼啸而过,至待落岭似落未落,遂折而北。汤王沿箭飞方向,自西山过西边天向东寻箭落之地,翻越箭呼门,行居神往沟,攀登过待落岭,数十日,跋山涉水,一直找到待落岭北部析城山的圣皇坪,才发现箭落之地。圣皇坪似高山平原,方圆二十余里,风光亮丽。于是汤王便堆柴筑坛,燃火祈雨,焚身自毁,以祀苍天。正当柴燃火旺时,汤王欲投到火里时,百鸟自四周天边纷至,衔水灭火,以救汤王;玉皇大帝见此景状,深为感动,随遣水部天龙十八部下界赐雨救汤王。刹时,黑云滚滚而来,乌云密布,随降瓢泼大雨火熄。后人为纪念汤王这位爱民明皇,在圣皇坪上修了汤王庙,以示敬仰。
6、黛媚娘娘
相传汤帝娶白娥(此在邵原西,今属于垣曲)之女黛媚为妻,夫妇和谐,相敬如宾。后黛媚娘娘患鳞疥(邵原土语称疙痨),久治不愈,媚女添丑。汤王逐渐疏远黛媚。黛媚失宠后,很是伤心,决定远离汤王,超度脱俗之想。遍历北山诸峰,寻求修炼之道之后,便下山自邵往南路过高红坡,见一汪清泉,一癞蛤蟆从泉中出,而癞病全无。后又脱衣下水,不虞皮疾全无,又恢复其闭月羞花之容。但她性格刚强,决意不再与汤王相见。遂南渡黄河,在伏牛山北部峪里大山上苦苦修炼终得正果。并常为黄河以北,历山以南一带赐和风细雨,滋润良田。人们为怀念她,就在山上修庙塑像、焚香供奉,称其为黛媚奶奶,称那座山为黛媚寨。有一年大旱,赤地千里,禾苗苦焦,邵原人到黄河南岸抬黛媚像祈雨,当抬到阳安(传说阳安为黛媚娘娘舅家),天就下了雨,人们又将它抬至邵原汤帝庙庆验。当抬到山庙门口外时,几十个小伙竟抬她不动。待抬进庙门时,发现黛媚奶奶脸上崩了几道缝,人们都说这是气的。
7、石牛沟的传说
传说唐末,黄河北岸青河口石牛沟里一姓赵人家,母亲贤惠善良,膝下有一儿子十四五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整日以放牛为业,且喜爱游泳,水性娴熟。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叫小龙,龙儿对母亲言听计从。一日,龙儿正在石牛沟边放牛,忽见一鹤发童颜老者手提一物来到河边。原来此老者姓杨,他从黄土高原的黄河上游一直沿黄河北岸寻找风水宝地,当行至黄河八里胡同石牛沟时,发现河中有一石牛,杨老大喜,可姓杨的不会水,尚不能接近石牛。正无计可施时发现了龙儿。当得知龙儿会水,喜出望外,示意要龙儿将其手提之物,放入水中石牛之口。龙儿说必须有母之命。于是二人约定第二天办理此事。龙儿回到家中,向母亲诉说了经过,赵母沉思片刻,便连夜将龙儿父骨骸取出烧成灰,并暗嘱龙儿妙法。第二天龙儿便带着父亲骨灰,如约赶到石牛河边,便依照杨老之意潜入石牛沟的潭水中。龙儿潜入水底,见一石牛张嘴待哺,先将其父骨灰填入嘴中,正欲置杨家骨灰时,石牛忽然欲闭嘴合,龙儿速用手中柴棍撬别,但棒刚塞一半牛嘴就紧闭不开了。于是,龙儿无奈,只好随将把杨家骨灰挂在牛角上游出水外。杨老先生问龙儿是否安妥,龙儿如实言讲。杨老便长叹一声:“我杨家只好保你赵家帝王了。”
果真到宋朝,赵家做了皇帝,杨家成了保国臣,因牛嘴中留有柴棍,故而柴家也做了不长时间的皇帝。
8、二龙反目
黑龙山之阴有一黑龙沟,黑龙沟低洼处有一黑龙潭,且黑龙山顶还有座黑龙庙,黑龙潭的东边有一白龙池。黑龙山东边与其对峙待落岭怀抱中又有一白龙沟,白龙沟北上侧有座白龙庙。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及庙宇,一直向人们传述着二龙反目的故事。
传说邵原西北黑龙山傲压群峰,原为黑、白二龙所居住,因黑龙暴戾,常兴风作浪,白龙温顺平静,不为歹行。故二龙久居不睦,后白龙愤然东去,盘踞白龙沟,依白龙池之水,常呼东风,布云西去降雨。黑龙仍居原地,乘戾无常,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冰雹坠地。所以人们对黑龙的印象并不好,常怀念白龙。有农谚为说:“云往北,干研墨;云往南,黑龙潭;云往东,一场风;云往西,骑马披蓑衣。”
9、金石鱼的传说
鳌背山怀抱中,大石头洼南侧有一天然紫红色巨石,长约20米,宽约3米,高约4米,矗立在山洼一平坦之地。其石正中南北约40公分裂缝,人侧身可入。缝中石上有一长2米,宽0.8米的金鱼烙印。其裂缝上正对鳌背山顶峰鸡冠石,下正临沟底瓮口潭,其石有一传奇故事。
传说古时侯,南蛮人到北方寻宝,发现鸡冠石意有所啄,不知何物。经反复考察,方知此石内有金鱼,于是就辟石取宝。谁知金鱼一跃跳入崖下,窜入银洞河瓮口潭中,据说此潭乃海眼,与大海相通,其深不可测。南蛮人急到潭边捉鱼,鱼甩尾将其打入水中淹死。后来,人们把这个南蛮人打捞出水后,埋在金鱼巨石北侧,此地因此得名“蛮坟”。
10、王莽撵刘秀
邵原西北待落岭四十五里跑马栈西北侧,有单石人、双石人奇异山峰,当地人称刘秀峰、王莽峰。五里转至待落岭山顶青杠树上有一种奇异的草,人称刘秀草……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扬。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在长安篡权,立国号为“新”,大肆追杀刘氏子孙。刘秀从河南新安过黄河来到邵原北山一带,在神住沟土窑中躲避王莽追杀,今仍有刘秀窑;经神沟北行至艾蒿腰后岭,坐骑渴死埋马,留下“马坟”之地名;从艾荷腰至待落岭北行,山高林密,遮天蔽日,王莽紧追不舍,眼后王莽人将近,刘秀急上树躲避,但仍有被暴露之危险。刘秀急言长草遮挡,结果树上真得长出草来,刘秀躲过王莽,因而现在唯有这一带树杈长草,故留有“刘秀草”之密传;待落岭西北侧有一孤峰,高约二十余米,宽约十余米,四壁如刀削之状,呈米黄色,南侧峭壁有几道红色痕迹,当地人传说此峰为刘秀断臂峰,红色痕迹为断臂血流所致。
(李保国转发)
版权所有: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源市沁园中路435号(交通银行大楼11楼) 邮编:459000 电子信箱:jyszb@126.com
电话:0391-6930188 技术支持:煜智网络(0391-66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