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信
我国古代的诗人们为济源写下了近400首古典诗词,这是济源厚重历史文化的精髓之一。那么,这些古代的文学大腕们谁为济源写的诗词最多呢?
是元好问。他在济源住了近一年,为济源写下了31首诗词。
人生低谷 寓居济源避风霜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代颇负盛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出身诗书世家,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27岁随蒙古军南下,流亡到河南。32岁中进士,做过金代南阳及内乡的县令和尚书都尚掾、左司都事、左司员外郎等职。
1233年,蒙古铁骑攻陷汴京,金朝灭亡,元朝取而代之。元好问为新的统治集团所不容,被蒙古军押解出京,驱遣至聊城。沿途,他亲眼目睹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情景,悲愤填膺,写出了“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在聊城、齐州(今济南)住了几年,于蒙古太宗十年戊戌(1238年)秋,49岁的元好问从东平府(今山东省东平县)携家归乡。途中应济源友人相邀,八月抵达济源。第二年夏,他从济源出发,越太行山,经潞州(今晋城),归忻州。
他在济源寓居了近一年时间,应是住在一个叫史德秀的人家中,史德秀陪他游览了盘谷寺。1239年正月,游览了济渎祠;三四月间,由王屋县令临泽人薛鼎臣陪同游览了王屋山。
近日,仔细翻检《元遗山集》,发现他为济源写了31首诗词,记叙了他游览济源山水的喜爱和陶醉;他与济源朋友交往、结社,甚至在济源求田问舍,想定居下来的情况;他在人生坎坷、身处逆境时的心态、情感;以及他离济返乡时的难舍难分、回乡后对济源友人、济源山水的思念。从中也可以了解许多济源在元代初年的风俗民情、山水胜迹的情况,资料翔实而珍贵。
济源县志上仅记载了他《游济源》一诗和《游天坛杂诗十三首》中的七首,其余的22首都鲜为济源人所知。
元好问在1238年到达济源不久的八月二十二日,就写了《入济源寓舍》:“未办驱车上太行,主人留此避风霜。遗编坠简文章烂,粝食粗衣岁月长。奋迅旧嫌扶老杖,龙钟今属负暄墙。睡中剌剌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诗意是说他回乡途中没有驱车直上太行山,而是应邀到此暂避风霜。一句“主人留此避风霜”,写明了他在济源住了一年的原因。他在此每天读读书,粗茶淡饭过日子,有时登登山,或者靠在墙上向阳。刚才睡梦之中听有人说话,原来是三子金多从洛阳过来看望他了。
身处逆境 心系家国忧人民
元好问在济源期间,正是身处逆境之时,何去何从,是他人生的抉择关头。
他在《游济源》诗中写道:“一丘一壑平生事,独著南冠是楚囚。”
南冠:即南冠客,借指囚犯。楚囚:有两个典故。一是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楚国设在郧邑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晋国放钟仪回到楚国后,钟仪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二是《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东晋元帝太兴年间,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便有一批从中原来的士人到建康城南的劳劳山临沧观上的劳劳亭赏花饮酒。有一次,远望中原,想起当年在黄河边饮酒聚会,高谈阔论的岁月,不由不引起一种酸辛的感觉。太子少傅、吏部尚书周顗醉貌酡颜,大声感叹:“风景还是一样的风景,只是山河大变样了!”大家受到感染,一个个也都抹泪哭泣。丞相王导听到哭声,站起身,严肃地说:“大家正应该竭力辅佐朝廷,恢复中原,何至于垂头丧气,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后用以形容人们遭遇国难或其它变故,相对无策,徒然悲伤。在这里,元好问望着眼前起伏的沟壑,就像我一生的沉伏的经历一样,身为金吏,又为元囚,但我不改的是祖国心。认为个人的坎坎坷坷都是很平常的事,难以接受的是国家受难,人民受苦,自己也作了囚犯。
元好问到济源一个月后曾到山阳(今焦作市区)小住,看到了司马先生石穴所藏《丹经》。由山阳又还济源寓居,夜宿奉仙观,他与道士明道谈天坛山藏书石穴,谈在山阳所见藏书,写了《清平乐·夜宿奉先,与宗人明道谈天坛胜游》一词:“丹书碧字,细说金华事。试问谁边堪举似。除却青莲居士。胎仙八表冷风。争教低首樊笼?梦里云装烟驾,倚天坛影西东。”
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的别号。胎仙:鹤的别称。古代鹤有仙禽之称,又相传胎生,故名。八表:八方之外,反映很远的地方。神游:神交,以精神相交。这里引用了李白和司马承祯的故事: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与司马承祯相遇。这位年届八旬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笃信道教的李白受到这位道界高士的赞许,颇为欣喜,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一首,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以大鹏自许,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
元好问从这丹书碧字联想到司马承祯和李白,除了李白,还有谁和司马承祯有这样的奇遇、缘分、友谊?连稀世高道都称赞诗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怎么会能屈居樊笼,“摧眉折腰事权贵”?作者有着和李白有着一样的傲气和不屈,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怎会低眉顺眼,被困在樊笼里呢?梦里,他乘风驾雾,飞越天坛山,向着远方飞去。作者睹物思人,怀古抒志,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之中,挫折之后,依然不改的操守和志趣。
1239年正月初一,元好问在济源过春节。他早上对镜,见自己又长了一岁,年已半百,容颜已老,像换了个人似的。五十岁,是人生的一大关口,且又逢乱世,自己服务的王朝覆灭了,新的王朝又曾把自己做了阶下囚,如今虽说恢复了自由,但归去无途,寄居他乡,今后该往何处去呢?他写了抒怀言志的《己亥元日诗》:“五十未全老,衰容新又新。渐稀头上发,别换镜中人。野史才张本,山堂未买邻。不成骑瘦马,还更入红尘。”
《金史·本传》载:元好问“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为。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传中仅言晚岁,未言何年。我们从《己亥元日诗》有“野史才张本”之句,可知元好问这年始有此意,想在济源买草堂,住下来写作。其后他完成了《中州集》及《壬辰杂编》的写作,为后人纂修《金史》提供了素材。他作为落泊之人,不甘寂寞,以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投入社会,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史实。
元好问还为与他同宗的奉仙观道士明道写了《太一莲舟图三首,为济源奉先老师赋》:“泠泠风外列仙臞,琢玉羊欣定不如。六合空明一莲叶,更须遮眼要文书。仙人宁得此婆娑?亡柰丹青狡狯何!我与太虚同一体,也无莲叶也无波。太一青藜出汉年,明窗开卷一欣然。凭君莫问题诗客,不是韩驹第二篇。”
《太一莲舟图》又称《太一真人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的作品,取材于汉代刘向的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任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有一夜,有一老人,着黄衣,拄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刘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对刘向授《五行洪范》之文。刘向扯下衣裳以记其言。天明老人要去,刘向请问姓名,答:‘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人因以借指苦读之事或读书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韩驹为此画有题诗。
元好问这三首七律:其一是描述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的《太一莲舟图》画面:空旷澄净的天空,清瘦、清凉、凄清的一支荷叶,如白玉一般的莲藕,太一真人卧在莲叶上读书。其二是借画抒情:太一真人是多么地潇洒啊,画家又是多么地构思奇巧啊!我也想有这么一个环境,只要天地清明,那怕没有荷叶,没有水波,也行。这种是作者在历经坎坷之后的心灵渴望。其三是对刘向“太一青藜”故事、《太一莲舟图》、北宋末南宋初诗人韩驹题诗和自己这首诗的综述:刘向“太一青藜”故事发生在汉代,李公麟(字伯时)的《太一莲舟图》是宋代画的,反映的是清净读书的事,我看到这幅画,心中就很欣然。我在这儿题此诗,决不敢和韩驹相比,不是续他的诗。这是作者的自谦,现在,只要一说到“太一青藜”、《太一莲舟图》和韩驹的题诗,必然要提到元好问的这首诗。
1239年正月二十七日,元好问在济渎庙见到一尊老人星石像,石像下边的说明文字已年久难读。他想起自己早年在忻州天庆道观中听一道士算命时,道士说其宗人善画老人星像,他画的老人星像后有紫府和竹璟二人写的赞颂文字。这种老人星石刻有二,一在吾州,当是作者的家乡忻州,已毁于兵火;一在济源,元好问今天终于见到了,想起自己儿童时常见的旧物,仅剩此一个,将来也会湮灭而不传,所以特意写了《老人星赞》:“维南有星与弧直,其名老人天一极。或见或隐代不一,光精何年贯此石?非丹非青非瑑刻,玄龟导前鹤后翼,飘然而来莫从诘。祝翁少留观世德,尚为斯民开寿域。”
老人星:是南部天空的一颗星,亮度仅次于天狼星。我国南方可以看到它在近地平线处出现。古人认为它象征长寿,也称它为南极老人星或寿星。
前三句元好问先写自己所见到的老人星:南方的天空有老人星,它与弧星相对,处在天的南极,时隐时现,不常能看到。中间四句写济渎庙中的老人星石刻像:这个老人星像不是画图,也不是雕刻的,他是老人星清澈的星光照射过的;它前有神龟引导,后边有仙鹤护卫,从那儿飘然而来的,不得而知。写尽了老人星石刻的神秘、神圣与吉祥。后两句是作者抒发情怀:祝老人星像能在人间多停留些时间,观察世间万象,使老百姓都能长寿。表达了作者心系百姓疾苦,为民祈祷的善意。
元好问到济源不久,即逢中秋节。身在乱世异乡,“人逢佳节倍思亲”,欣然填词《水龙吟·中秋》:“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拿舟方口。不负人生,古来唯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素丸:指月亮。金城柳:《晋书·桓温传》载:东晋大将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今兰州市),见他年轻时为琅邪太守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后人遂用此典为世事兴废的典故。竹西歌吹:唐代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人因于其处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扬州府甘泉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北。膏车:在车轴上涂油,使之润滑。常喻远行。方口:指枋口。栾:通“孪”,指双胞胎。
中秋月圆,正是思乡、思念亲人之时。作者这时在人生的低谷、逆境中在济源过他的第四十九个中秋:月亮还是和往年一样,照着平常的山河。可不同的是国家陷入战火,人民生灵涂炭,我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中的来信了,思乡、思亲,无言中只有梳理头发。多年来,与家人聚少离多,乡愁无限。月光下的桂树婆娑多姿,似在笑话我如此儿女情长,乃至于面容憔悴,愁肠百结,流落异乡。我爱这济源的空寂山野,月明如昼。在济源的日子如同回到家乡,游盘谷,逛枋口,使我宾至如归,不负此行。自古以来,人们看重这中秋、重阳佳节,我也愿年年如此,和家人团圆,年年如斯,山中畅饮,一醉方休!作者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亲情、乡情、友情,如月光奔泻,流泻纸上,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