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 定居济源未成真
济源的秀丽山水和美好的田园风光、济源人的淳朴、好客、肝胆相照,热情邀请,使元好问一度想在济源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余生。
从前边我们说到的“山堂未买邻”、“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间老”、“ 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之句,我们可知元好问想定居济源盘谷的端倪。元好问更有三首诗词专门谈到此事。
一是《同德秀求田,燕山分得同字》。史德秀等济源人是怎么做元好问思想工作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首诗中,诗人记述了他们看房看地,测字,付诸实施的情景。燕山:应是燕川之误。盘谷一带唐时曾设燕川县,所以古称燕川。同字:测字测得同一个字。全诗是:“数家村落翠微中,茅屋真堪著病翁。水竹渐知盘谷近,乡邻仍与玉川通。清泉白石言犹在,赤日红尘梦已空。杖屡追随自今始,此行聊记与君同。”
前两联写求田问舍的环境:翠微、村落、茅屋、水竹、乡邻、盘谷、玉川,构成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这茅屋多适合我这个病翁居住。作者想到:这么多年追逐官场的梦已破碎,但和好友同游济源的话依然记得,从此我愿拄着拐杖追随你,我记下这次求田测字之行就是表明与你志同道合。作者没有明言他同意在济源定居下来,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这个意思:求田、测字是要促使作者坚定决心,描绘出那么一幅田园风光图,“茅屋真堪著病翁”,是作者决心的下定,最后更是直言:从此拄着拐杖同行同止,欢娱晚年。只可惜作者最终没有在济源住下,但他对济源的钟情已足矣!
二是《木兰花慢·送取新归隐山阳,兼简玉川同社》。在元好问看好房子,还没有写买卖文书时,他去了山阳。他在山阳,给济源朋友寄来了这首词。词中写道:“澹西园暮景,对别酒,惜临分。爱襆被中台,挂冠神武,谁得如君。纷纷道途鞍马,甚当时、王粲也从军。处处惊乌夜月,年年落雁横汾。菟裘老计在耕耘。风□出尘氛。记沁北丹东,松枯石润,菊秀兰薰。林泉竟轮先手,漫回头、惭愧玉山云。寄谢鸡豚社客,草堂未要移文。”
西园:园林名。在河南省临漳县邺县旧治北,传为曹操所建。襆被:用包袱包扎衣被。中台:星名。汉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挂冠:指辞去官职。神武:即神武门。南朝建康皇宫西首门名。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被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作有《从军诗五首》。落雁横汾:汾河滩上每年有许多大雁。菟裘: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因以称告老退隐的居处。老计:养老之计。沁北丹东:沁河之北,丹水之东。这里指山阳县。林泉:指隐居。玉山:这里指玉川。移文:旧时文体之一。指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书。
作者在上阙忆旧:想我们在西园分别之时,傍晚对酒,难舍难分。我们背着行囊,在一块共事,谁能像你那样,急流勇退,辞官去?想当年,三国王粲也是东奔西征,慷慨激昂,写下《从军诗五首》,曾记否?夜晚行军惊乌鸦,汾河横渡如雁群。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永铭在心。作者在下阙商量定居之事:我归隐山林的养老之计,仍是志在田园,淡出尘世纷争的风口浪尖,安心务农。这沁水之北,丹水之东的山阳,真是个我中意的好地方,我如选择在此终老林泉,感到真有点对不起玉川朋友的一片诚心。我在此寄信给你们,我要买下草堂的事,暂不要先写文书,容我回去再作商议。
元好问最后没有在山阳定居,也没有在济源定居,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初衷,这成了一个小小的历史之谜。但我们引以自豪的是,元好问这个金代的文学大腕确曾有在济源定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