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信
金代文学家赵秉文为济源写过《山行四绝》和《济源四绝》的诗,构勒出八幅济源金代末年的风光画图和生活画图,今天读来饶有趣味。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历任邯郸、唐山、大兴县令,平定知州,后任奉翰林文字,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封天水郡侯。开兴元年(1232年)去世,享年74岁。他是金代文学家,诗、文、书、画皆工,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20卷。
《山行四绝》是描写五龙口风光的四首七绝诗。
其一:“终日看云不忍还,马蹄荦确两山间。雨声欲到诗人耳,云气先濛一半山。”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这是作者驻马沁河峡谷,久看山头云卷云舒不忍离去。忽然,天气突变,阴云压住了一半山,山雨欲来,作者仍不愿离去,他要欣赏这山间风雨。
其二:“漠漠青田鹭啄苔,北人飞去又飞回。青山影里啣青稻,知是济源枋口来。”
北人:这里指鹭鸶。
这是作者穿过沁河峡谷后,见一片田地,鹭鸟飞来飞去,啄着山石上的苔藓,也啣着还未成熟的稻穗,噢,这来到济源枋口了。可见,在金代,济源五龙口一带就种稻了,而且很有名气。
其三:“树根系筏水沦漪,雨里看山也大奇。不见文公陈迹在,摩挲苔壁认题诗。”
沦漪:水面上的微波。文公:指韩愈。韩愈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摩沙:手抚摸。
这是作者驻马雨中看山,别有一番情趣,沁河水在雨点中现出一个又一个涟漪,作者登舟,去寻觅韩愈的题刻,木筏泊岸,系在岸边树根上。他趴在崖壁上,手抚苔藓,仔细地辨认韩愈的题诗。
其四:“玉柱峰前紫翠堆,道人架竹引泉来。穿云络石无人见,下赴龙门怒作雷。”
这是作者见苍翠的山峰如擎天玉柱,道人攀缘其间,架设竹筒引山泉。泉水越石穿云,悄无声息,当水从竹筒中飞流直泄时,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作者截取了五龙口古代的四个山野画面,为读者构勒了四幅古人的生活画卷,颇有情趣。
《济源四绝》则是描写济渎庙和延庆寺风光的四首七绝诗。
其一:“歌管年年乐太平,而今钲鼓替欢声。裴公祠下无穷水,好乞馀波为洗兵。”
钲鼓:这里指代金元之交的战争。钲,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裴公祠:即裴公亭,是唐代宰相在济渎庙旁边修建的小亭,人称裴公亭。馀波:丰盛的水流。洗兵:洗去战争的伤痕。
这是通过裴公亭的水,表达作者渴望和平的愿望。金末元初,朝代更替战火漫延到济源,作者乞求裴公亭旁的滔滔济水能洗去战争的罪恶,恢复人民的太平年景。
其二:“祠前缭绕无穷水,竹杪参差不尽山。极目水穷山尽处,天坛犹在白云间。”
竹杪:杪,树梢。这里指竹林的梢。
这是描写济渎庙的远近景色:北海祠前溪水缭绕,竹林的竹梢参差不齐,像山峰高低不平一样,作者越过竹林,极目远眺,山尽处,天坛峰在白云间巍峨。
其三:“树映楼台水映空,溪容林意两溶溶。夏山如醉无人画,远处微茫近处浓。”
这是描绘济源的夏季景色:林木楼台辉映在蔚蓝的天空,溪流、林意交融在一起,远处色泽浅薄近处浓重,这夏山的风景歙人如痴如醉,只是没人把它构画出来,一丝遗憾掠过作者的心头。
其四:“毵毵云木晓相参,寺枕龙蟠十顷潭。一迳通幽竹深处,居人指似侍中庵。”
毵毵:细长的样子。 “寺枕”句:指延庆寺的地理环境。侍中庵:宋代陈省华曾任济源县令,延庆寺有纪念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的四令堂。
这是写延庆寺:树林森森,高耸入云,古寺虎踞龙盘,枕着龙潭湖,一条小径通向竹林深处,居民告诉作者:侍中庵就在寺里边。
作者用四首七绝来刻画济源的风光,美景如画,但战争的硝烟令他感到不安。在他近世的1232年,济源就被元军占领了。可见这是他晚年的作品。
版权所有: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源市沁园中路435号(交通银行大楼11楼) 邮编:459000 电子信箱:jyszb@126.com
电话:0391-6930188 技术支持:煜智网络(0391-6629292)